报考内蒙古工业大学函授,业余高升本,专升本,高升专各专业需要参加成人高考,我校按考试院划分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录取,网上报名,由负责老师邮寄给考生考试书籍,帮助考生进行考前复习。被我校录取后再以函授,业余,夜大等形式学习,函授就是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学习,业余利用周末学习,夜大是晚上8点到10点到就近的教学点进行学习。学费严格按省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学费按年交。学生缴费后到我校就近的函授站教学点进行学习,成绩各科合格二年半颁发毕业证书。本科学生成绩良好,毕业论文优秀,参加学位英语考试,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内蒙古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秉承"服务终身学习,赋能职业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校本部雄厚的教育资源,构建了覆盖学历提升、职业培训、技能认证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学院立足自治区产业特色,开设智能制造、新能源应用、现代牧业管理等30余个特色专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配备AI智能学习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在职人员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学习空间。
学院创新实施"校企双导师"培养机制,与包钢集团、伊利实业等6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年均开展煤化工安全操作、风光电运维等专项培训200余场次。特别设立的"草原英才"计划,通过学分银行实现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的有机衔接,为边疆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技术骨干。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数字内蒙古"建设,开发蒙汉双语慕课资源,搭建远程教育云平台,使牧区学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参与实时互动课堂。作为自治区继续教育示范单位,连续五年荣获"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正朝着建设区域性终身教育枢纽的目标稳步迈进。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扎根北疆、智造未来”为发展定位,紧密对接自治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求,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绿色能源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特色学科体系。学院现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学科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序列,拥有“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数字化制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独创“项目贯穿式”教学模式,与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高铁转向架智能检测、风光电设备精密加工等真实项目实训。自主研发的“牧区智能饲喂机器人”“风光互补智能运维平台”等成果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并落地应用于草原生态产业。
师资队伍中70%教师具有企业研发经验,牵头制定《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制造》等国家行业标准6项,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专项课题20余项。学院打造“工程师预备营”,通过“双导师制”与“现代学徒制”结合,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7%,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企业的中坚力量,助力“内蒙古制造”向“内蒙古智造”转型升级。
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赋能绿色能源,驱动低碳未来”为使命,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与内蒙古能源产业转型需求,构建了“传统能源提质+新能源创新”双轮驱动的学科体系。学院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依托“风能太阳能高效利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聚焦风电场智能运维、氢能储运装备、煤基高值转化等前沿领域。自主研发的“草原型低风速风机叶片优化技术”应用于锡林郭勒风电基地,提升发电效率15%;与蒙能集团、金风科技共建产学研基地23个,联合攻克“高寒地区光伏组件抗风沙涂层”等技术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首创“能源+”跨学科培养模式,开设“智慧能源微专业”,将风电场虚拟仿真、光热电站数字孪生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团队设计的“牧光互补智能充电站”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学院80%教师具备能源企业技术服务经验,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自治区重大专项12项,出版《可再生能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等专著6部。毕业生扎根边疆能源一线,超60%入职华能、国家电投等企业,成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以“深耕资源转化,引领绿色化工”为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内蒙古能源与矿产资源优势,构建了涵盖煤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质能源等方向的特色学科群。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拥有“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稀土催化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学院聚焦绿色化工技术突破,与伊泰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等共建产学研基地28个,开发出“煤焦油深度加氢制清洁燃料”“稀土尾气催化净化装置”等核心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重大专项课题1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自主研发的“草原秸秆气化联产炭肥技术”在呼伦贝尔推广应用,助力牧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
创新“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建成自治区首个“化工安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通过“企业真项目进课堂”驱动教学改革,学生团队设计的“智慧化工厂应急管理系统”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师资队伍中65%教师具有能源化工企业技术攻关经验,牵头制定《煤直接液化残渣利用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4项,出版《低碳视角下的煤化工技术》等特色教材12部。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6%,超半数扎根北疆能源化工一线,成为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数智赋能,创新驱动”为核心理念,紧密对接“数字内蒙古”战略,构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边疆特色应用深度融合的学科体系。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自治区一流专业,建有“草原生态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及“自治区级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
学院聚焦边疆数字化转型需求,自主研发“蒙汉双语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牧区牲畜智能溯源平台”等特色技术,与内蒙古电力集团、蒙草生态等企业共建“智慧能源大数据中心”“生态物联网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平台16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12项,攻克“高寒地区5G基站能耗优化算法”等关键技术,获国家专利授权38项。
创新“项目+竞赛+认证”三维育人模式,建成自治区首个“鲲鹏产业学院”,引入华为ICT认证体系,开设“智慧牧业”“能源数字化”等微专业方向。学生团队开发的“基于北斗的草原火灾预警系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连续五年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
学院师资队伍中75%教师具有头部科技企业实战经验,出版《边疆地区数字化转型案例集》等特色教材9部,主导制定《牧区物联网设备技术规范》地方标准3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8%,60%以上服务于自治区智慧城市、能源数字化等领域,成为推动北疆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先锋。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秉持“筑基建业,绿建未来”的发展理念,立足边疆建设需求,构建了以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学院开设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草原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寒区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聚焦边疆特殊环境下的工程挑战,与中铁三局、内蒙古交投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9个,研发“草原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调控技术”“装配式蒙古包抗震结构”等特色成果,应用于呼包鄂城市群轨道交通、阿拉善荒漠公路等项目。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研发课题14项,攻克“风积沙混凝土强度优化”等技术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制定《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3项。
创新“虚实联动”教学模式,建成自治区首个“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平台”,开设“BIM+GIS”融合课程,学生团队设计的“光伏治沙智能监测系统”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师资队伍中68%教师具有重大工程实践经验,主编《草原生态脆弱区土木工程技术》等特色教材7部,主导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沉降监测等社会服务项目23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7%,超70%扎根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线,成为“北疆振兴”战略中智慧城市更新与生态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