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到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一传统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指出,传统的期望概念只是结果期望,此外,还存在着一种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这就是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四个来源:
(一)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把成功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把失败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就降低自我效能。因此,个体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也表明,人类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
(二)替代性经验
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与榜样一致性的问题。
(三)言语劝说
在影响自我效能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并不十分牢固。
(四)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上述四种来源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取决于它们是如何被认知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有关的因素对成功和失败的作用加以权衡。通过成功的经验,人们可能提高觉察到的自我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难度、付出的努力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成绩取得的情境条件以及成功和失败的暂时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