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成考函授《经济学基础》学习课程—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及所表示的经济意义

院校: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04 10:54:04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及所表示的经济意义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一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研究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和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在1960年发表文章,用美国的统计资料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是存在的,并进一步把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这样一来,菲利普斯曲线就变成了一条用来捕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了。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