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与管理学院组建 “寻迹非遗 赓续文脉”文化传承团,赴自治区非遗地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开展实地考察,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亲身体验非遗技艺,解码非遗技艺精髓,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注入了蓬勃的青年力量。
高台马社火 触摸民间艺术的韵味
首站抵达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高台马社火传承基地,在非遗传承人引领下大家开始逐步了解这项民间艺术,从追溯起源到研习表演技法,从端详戏服上的刺绣纹样到亲身体验“定姿”的坚守,当穿上厚重戏服参与角色扮演时,大家真切感受到了社火不仅是表演,更是刻在民俗里的集体记忆。
六盘山区 “春官送福”体验民间语言的鲜活魅力
在西吉县,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大家换上了传统戏袍,手持羽扇,化身“春官”参与“说议程”互动,围绕祝福和乡土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接力创作、对答四句七言的春官词。在这个充满趣味的实践过程中,深度体验了这项民间艺术独特的表演形式,感受到了其鲜活的语言魅力。每一句春官词,都像是一颗闪耀着民间智慧光芒的星星,串联起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宁蒿子面 品味舌尖上的文化温情
在中宁县的午后,麦香与蒿草香交织,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区内,大家观摩了蒿子面的制作过程,“这面里有外婆的味道。”一位同学品尝了热气腾腾的蒿子面时开心地说。传承人讲述的“守着老手艺,也得懂年轻人”的故事,让大家知道了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碗碗有温度的烟火气。
塞上非遗埋线疗法 见证传统医学的创新活力
塞上非遗埋线特色疗法。这项历经岁月沉淀的非遗技艺,巧妙融合了传统中医的深邃智慧与地域医疗的实践经验。非遗传承人生动讲解了“穴位选准如点穴,埋线深浅看体质”,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解剖学的交融。“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能通过精准化治疗焕发新活力。”大家在观摩中不禁惊叹,深刻体会到这项守护健康的技艺,正是“医养结合”理念的生动注脚。
强家老醋 品味百年酿造的创新传承
在吴忠市利通区的强家老醋坊,缸坛里的陈酿正诉说历史故事。讲解员揭开“夏伏晒、冬捞冰”的酿造秘诀:制曲时对杂粮配比的坚守,发酵时对温度湿度的把控,陈酿时“三年磨一剑”的定力,都藏在酸香醇厚的滋味里。“传统工艺不变,但我们做了果味醋、保健醋。”
巴鸟麻编 触摸经纬间的乡村答卷
自治区巴鸟麻编的经纬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传承人展示的平纹编织技法,在指尖翻飞间幻化成文创包、装饰画。“这些麻料来自田间,编好了能帮乡亲们增收。”当了解到麻编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时,大家触摸着粗糙坚韧的麻线,看见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力量——原来传统手艺,也能织就新时代的致富网。
此次实践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感受了自治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命力。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接下来,团队将把暑期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青春之力助推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信息来源:宁夏医科大学新闻网 排版:学校新媒体中心 杨军梅 编辑:宋泽浩 责编:李彬 审核:王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