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的单调
《中国青年报》的图片编辑柴继军谈道:“在我收到的众多专题摄影作品中,最让人沮丧的常常是单一乏味的题材,眼下有关乡村戏班、练杂技、残疾人的专题摄影泛温成灾,而真正有趣、角度新颖的题材太少。”出现这种题材单一、对社会生活反映不深人的现象,甚至有时还有一哄而上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或许因为最早介绍给中国摄影师的是尤金.史密斯的专题作品,如《乡村医生)、《助产士),以及获得国际大奖的些中国的专题都是一些类似的题材,如乡村杂技团等,摄影师就认为专题摄影的题材无非就这些内容一反映些边缘、陌生的生活,于是一窝蜂地在这 上面做文章。其实,尤金.史密斯的专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在今天,他也许就会选择另外的题材。《生活》的专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20世纪80年代它讲电视征婚的故事,今天它就会讲网恋; 20 世纪50年代它讲瘾君子的故事,今天它就讲怎样预防校园枪击案。摄影师如若总是盯着50年前的专题的题材,他就是落伍的。
(2)摄影记者缺乏对社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有的外国记者到中国拍得把指头都磨破了,但是中国的摄影师却对这些熟视无睹。其实中国的读者也渴望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的图片编辑张小文就提到,王瑶曾经拍了一组《盛兰七馨》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其实就是讲几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外出炒更,但反映了社会的新变化。
(3)造成选题上的千篇一律,还有一个原因: “无非这些题材容易出画面,摄影者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摄影者不是对自己所处的周围人和事进行观察,而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思考。如此只能让新闻摄影记者沦为照相机的俘虏,而丧失作为社会观察者的独立人格。”如果摄影师完全为了功利拍照,那么就无法对社会保持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