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建筑学专业)第3章第3节学习课程: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

院校:广东函授学历提升 发布时间:2019-11-08 19:38:50

    第3章  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3.3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除承受弯矩M外,一般还同时承受剪力V的作用,在M和V的共同作用下。弯矩M产生的法向应力和剪力V产生的剪应力将合成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加、当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复合受力下的抗拉极限强度时,沿主拉应力垂直方向产生斜裂缝,从而可能导致构件发生斜截面破坏。梁的斜截面承载力包括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通过计算配置腹筋来保证,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通过构造措施来保证。

    3.3.1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

    首先介绍斜截面计算中要用到的两个参数,即剪跨比和配箍率。

    1.剪跨比A

    剪跨比A是一个无量纲的参数。计算截面的弯矩lM与剪力V和相应截面的有效高度A。乘积的比值,称为广义剪跨比,即因为弯矩制产生正应力,剪力V产生剪应力,故式(3-32)中的A实质上反映了计算就画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比值关系,即反映了梁的应力状态。对于承受集中荷载的简支梁,如图3-25所示,集中荷载作用截面的剪跨比小为MPa a(3-33)

    A=。“P。“。

    A=0/A。称为剪膀比(狭义剪跨比》,a为集中荷破作用点至支座的距离,称为剪跨。

    该截面到支座的距离作为它的剪蹄求得相应的剪跨比A=a/A。

    2.配箍率p。

    然筋藏面面租与对应的混凝土面积的比值,称为配霍率2。(见图3-26)。

    式中:A.—一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箍筋面积总和,A.=nA。,n为同一截面内箍筋的肢数;

    A.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b——截面宽度,若是T形截面,则是梁腹宽度;

    s——箍筋间距。

    3.斜截面破坏的三种形态

   (1)斜压破坏

    这种破坏多发生在剪力大而弯矩小的区段,即剪跨比A较小(A<1),或剪跨比适中但腹筋配置过多(配箍率p较大)时,以及腹板宽度较窄的T形或工字形截面。发生斜压破坏的过程:首先是在梁腹部出现若干条平行的斜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梁腹部被这些斜裂缝分割成若干个斜向短柱,最后这些斜向短柱由于混凝土达到其抗压强度而被破坏[见图3-27(a)]。这种破坏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混凝土强度及截面尺寸,而破坏时箍筋的应力往往达不到屈服强度,钢筋的强度不能充分发挥,且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故在设计中应避免。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破坏,梁的截面尺寸不得太小,箍筋不宜过多。

   (2)剪压破坏

    这种破坏通常发生在剪跨比A适中(A=l~3),或梁所配置的腹筋(主要是箍筋)适当(配箍率合适)时。发生剪压破坏的过程是:随着荷载的增加,截面出现多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延伸长度较大、开展宽度较宽的斜裂缝,称为“临界斜裂缝”。达到破坏时,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缩筋音先达到屈服强度。最后,斜裂缝顶端剪压区的混凝土在压应力,剪应力共同作用下达到身压复合受力时的极限强度而破坏,梁失去承载力[见图3-27(b)]。梁发生剪压破坏时,混凝土和撤筋的强度均能得到充分发挥,破坏时的脆性性质不如斜压破坏时明显。为了防止剪压破坏,可通过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配置适量的箍筋。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斜意面的延性和充分利用钢筋强度,不宜采用高强度的钢筋作为籍筋。

   (3)斜拉破坏

    这种破坏多发生在剪跨比A较大(A>3),或腹筋配置过少(配箍率p。较本)时。发生斜拉破坏的过程是:一旦梁腹部出现斜裂缝,很快就形成临界斜裂缝,与其相交的梁腹筋随即屈服,箍筋对斜裂缝开展的限制已不起作用,斜裂缝迅速向梁上方受压区延伸。梁将沿斜裂缝裂成两部分而破坏[见图3-27(c)]。即使梁不裂成两部分,也将因临界斜裂缝的宽度过大而不能使用。因为斜拉破坏的承载力很低,并且一裂就破坏,故这种破坏属于脆性破坏。为了防止出现斜拉破坏,梁所配置的箍筋数量不能太少,间距不能过大。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